【显影中国】彩石镶嵌“守艺人”******
李庆龙正在创作。新华网发
石头是大自然的馈赠。“将五颜六色、形状各异的石头,按照需要的形状进行雕刻,并粘贴在一起,就成了一幅彩石镶嵌作品。”李庆龙说。
今年77岁的李庆龙是浙江省温州市级非遗(彩石镶嵌)代表性传承人。他和李成者、林志杰等人耗时四年时间,于日前创作完成了一幅彩石镶嵌版《清明上河图》。
彩石镶嵌版《清明上河图》局部。新华网发
李庆龙说,该作品在清·乾隆版《清明上河图》(北京故宫博物院藏)的基础上放大4倍创作而成,宽20米、高1米,重现了彩石镶嵌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。
彩石镶嵌版《清明上河图》局部。新华网发
走近彩石镶嵌版《清明上河图》,只见人物灵动传神、楼阁栩栩如生、色彩相得益彰。“彩石镶嵌偏立体,和普通的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,需重新创作。”李成者说,前期的设计、构思是作品的命脉,而这些都是由他的父亲李庆龙完成的。
彩石镶嵌版《孔子圣迹图》。新华网发
彩石镶嵌是一项非常考验耐心和功底的技艺。“尤其是人物脸部细节的处理。”李庆龙说,《清明上河图》中包含了2000多个人物,这些“小人”大的3厘米左右,小的仅1厘米左右。要在这么小的人物上雕刻出不同的神态,难度之大可见一斑。
创作中的彩石镶嵌版《杨贵妃羞花图》。新华网发
“作品是永久给人看的,容不得一点马虎。”李庆龙认为,人生就像彩石镶嵌,有取舍、有雕刻,有打磨、有拼接,最后才能呈现一幅完美的作品。“我很享受将一颗颗石头幻化成色彩绚丽、形象逼真的彩石镶嵌作品的过程。”
创作中的彩石镶嵌版《金陵十二钗》。新华网发
除了《清明上河图》,多年来,李庆龙团队还创作了《金陵十二钗》《508罗汉》等作品。1995年9月,鉴于在民间文化保护、传承、创作的突出贡献,李庆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“民间工艺美术家”称号。
李庆龙的手工绘制图。新华网发
彩石镶嵌是流行于浙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,由传统漆器工艺中的“嵌钿”演变而来,主要以色彩丰富的石头为材料进行镶嵌,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。2008年,该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监制:翁璟
策划:马江
编辑:骆思宇
采写:林筱 朱建波
摄影:缪海静
孙桢:凝聚应对气候变化共识 发挥公众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创造力******
中新网北京11月12日电 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、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孙桢11日在此间指出,影视作品能够有效地运用光影艺术联结不同地域和文化,凝聚应对气候变化共识。我们高度重视发挥公众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创造力。
11月6日至18日,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(COP27)在埃及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举行。当地时间11日,第八届中国(深圳)国际气候影视大会新闻发布会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(COP27)期间举行。孙桢在该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。
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项目官员Miguel Naranjo表示,人类更习惯于通过故事了解和记忆信息知识。为此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组织与影视娱乐行业加强合作,不断探索。中国(深圳)气候影视大会是我们支持的重要项目之一。期待与大会进一步加强合作,吸引更多利益相关方参与,共同致力于实现《巴黎协定》目标。
中国(深圳)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创始人、深圳市航都文化公司董事长陈素平宣布,第八届中国(深圳)国际气候影视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式启动,诚邀各方参与支持。据悉,中国(深圳)国际气候影视大会,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累计征集气候主题影视作品一万多部。(完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